当前位置:河南热线 > 地市 > 焦作 > 正文
把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心坎上
2022-12-12 11:20:21 来源: 焦作日报
关注河南热线

今年5月份,博爱县磨头镇民政工作人员在排查巡访工作中,发现孟平(化名)突发脑出血,花费较大,他只能选择简单治疗。民政工作人员及时为其办理了临时救助,同时将他纳入支出型困难户实行动态监测。数月后,孟平仍无法恢复,瘫痪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被有关部门鉴定为肢体一级残疾。民政部门通过进一步核查其家庭经济状况,该户符合低保边缘户条件,于10月份将孟平纳入单人保,并协助他申请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住院治疗享受医疗救助,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

孟平这一现象只是我市主动发现工作中的一个缩影。

构建主动发现机制,及时有效发现困难群众,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年来,市民政局将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以市、县、乡、村四级民政“上下联动”为基础,以社区(社工站)、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和社会慈善资源“五社协同”为依托,建立社会救助“主动发现+五社联动”工作机制,做到了困难群众早发现、早报告、早救助,实现了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的转变。

主动发现救助对象,是社会救助从“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转变的关键一步。村(社区)社会救助协理员(社工、志愿者、网格员、联络员)重点走访未纳入社会救助范围的残疾人、无劳动力或弱劳动力和有重病患者或慢性病患者、遇到急难事项或意外事故的家庭,及时上报信息,符合条件者及时纳入相应救助。

为进一步织密主动发现网络,市、县两级民政部门依托“12345”市民服务热线、社会救助热线、政风行风热线、政府在线网站和“焦我办”民生诉求互助平台,及时了解群众求助和诉求,通过数据比对发现预警信息并及时移交乡镇(街道);乡镇(街道)委托村(社区)进行入户排查和信息上报,形成受理、流转、反馈、办结、回访全流程闭环管理。通过“主动发现+五社联动”机制,我市现收录低保边缘人口信息3580条,并将其中280名符合低保、特困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相应救助范围。

完善部门联动机制,提高社会救助效能,从被动救助到主动救助

今年9月份,沁阳市民政局通过信息共享机制获取该市乡村振兴局的防返贫监测户信息,比对出风险未消除、家中有残疾人且未纳入低保的困难群众59人,及时组织各乡镇(街道)根据名单进行排查。王曲乡包村干部在逐户排查中发现张磊(化名)家中有3名残疾人,因疫情防控形势严峻,家中健康劳动力无法正常务工,家中出现临时性困难,符合临时救助条件,该市民政局遂为其发放临时救助金2500元。

为更加及时有效发现困难群众,我市各级民政部门定期与相关部门之间开展数据比对,及时主动发现因病、因学、因残、因突发严重困难等导致基本生活陷入困难的群众,并及时将预警信息反馈给乡镇(街道),督导各乡镇(街道)协助申请相应救助,做到常态监测、快速预警、精准救助,确保让困难群众“少跑路”“不跑路”。截至今年9月份,全市脱贫人口52601人,纳入兜底保障17630人;三类监测对象12853人,纳入兜底保障6271人。

调动社会资源,精准甄别困难群众需求,从物质救助到多重救助

武陟县大虹桥乡在动态监测中发现马丽(化名)丈夫意外去世,两个孩子上学,刚性支出大,生活困难。该乡民政工作人员一方面协助马丽的孩子申请临时救助,解决学费问题,并为马丽办理了农村低保,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村级慈善组织积极协调,为马丽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从“输血”到“造血”,帮助她自立自强。

除了传统的物质类救助,各县(市、区)民政部门根据各地实际情况,通过购买社工服务、利用慈善组织资源、鼓励社会组织开展活动等形式,为困难群众提供物资捐赠、生活照料、心理疏导、送医护理等多样化服务。今年9月份,我市各乡镇(街道)社工站走访困难群众2600余人,开展个案心理咨询、情绪疏导、教育训练等服务90人,组织社会融入、社区康复、政策宣传、走访慰问等活动28次。

我市作为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市,在社会救助改革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工作,积极推进居住地申办社会救助,打破申办社会救助的地区“隔阂”和户籍“壁垒”;推行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简化优化社会救助审核确认程序,缩短审核确认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建立覆盖市、县、乡三级的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对接10个部门的23项信息,实现精准救助、温暖救助和高效救助,显著提升了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记者 李新和)

责任编辑:hN_1228